广州上升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2月19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日前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总体规划》指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需要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广州的城市定位正式从“华南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从“华南中心城市”
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显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要求,广州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广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把广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众所周知,广州此前都是从省会、华南层面来定位,此次,国务院的批复首次出现了“国际”二字,这是将广州的城市定位上升到国际层面的体现,广州正式成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深化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
加强广佛肇等区域协作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也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43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广州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重点建设南沙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空间。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好全市域城乡空间管制,加强对滨海地区、生态景观廊道和水系的规划控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广(州)佛(山)同城化、广(州)清(远)一体化,加强广(州)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区域层面的规划协调。
禁止在规划外设立新区,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市域建设用地控制在1772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59平方公里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规划》还提出,广州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要根据广州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从“华南中心城市”
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显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要求,广州要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广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把广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众所周知,广州此前都是从省会、华南层面来定位,此次,国务院的批复首次出现了“国际”二字,这是将广州的城市定位上升到国际层面的体现,广州正式成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深化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
加强广佛肇等区域协作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也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43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广州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重点建设南沙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空间。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好全市域城乡空间管制,加强对滨海地区、生态景观廊道和水系的规划控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广(州)佛(山)同城化、广(州)清(远)一体化,加强广(州)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区域层面的规划协调。
禁止在规划外设立新区,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市域建设用地控制在1772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59平方公里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规划》还提出,广州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要根据广州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