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州缘分:在珠江学会游泳并爱上游泳
“我出生在广州,但6岁离开,现在又回来广州,并会在这里一直住下去,这是我与广州的第一个轮回。”说起自己与广州的缘分,乔平仍记得幼儿时期,家住黄花岗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看着动物园从无到有。在清澈的珠江中学会游泳并一辈子喜欢游泳,6岁时便能横渡珠江。在广州向外婆学写毛笔字,自此与书法结缘。
6岁随父母前往湖南,乔平与广州的缘分并未中断,担任南海舰队宣传部记者时,不时出差广州,“儿时的广州特别小,与朋友相见,都是从火车站走到沿江路。那时大沙头已经算东边,西边出了中山六路就算出城。现在,广州从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
为何直至45岁才回到广州?乔平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机会回广州,但并没有这样选择,“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广州大建设的时候,到处都在拆在建,广州有些乱,我当时觉得不宜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广州特别好”。
谈及广州对自己的意义,乔平说广州是自己的出生之地、幸福之地和成长之地,“成长之地,因为我也为广州办了很多事,对我自己而言是一种成长”。
谈广州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是最得意的工作
自2012年10月任职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在下属的眼里是个“工作狂”,不停地组织活动。距离2000年调回广州十二年,乔平在广州日报社任工会主席时,就曾组织了近3500名亚运志愿者,正是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任文联主席时,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就是文艺志愿服务队的组建。
“我们在广州设立了21个文艺支教点,广州的文艺志愿服务因为做得好,2014年吸引了中国文联把文艺志愿服务大会放在广州召开,这是中国文联对我们的肯定。”乔平说自己花了极大的心思组建文艺志愿团队。
之所以这样做,乔平的总结是,“群众有需求,党有要求,艺术家有
渴求,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红线女老师生前特别支持我们的活动,艺术家潘鹤也一直在支持。很多艺术家通过支教,也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此外,乔平说自己的三年任职,第二个任务是抓创作,“《广州好》、《美丽广州》系列丛书,都是新组编的内容,激励文联下面的各协会一起来参与创作”。
谈广州文化:人才队伍不能“开源节流”
在抓创作的过程中,乔平直言,“广州创作队伍确实缺人才,底子真的不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乔平认为广州市不够重视吸引人才,“以杭州市文联为例,我们去交流,同样的省会城市,杭州市文联有公务员编制51个,事业编制48个,而广州市两者加起来就4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