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2015-02-06 14:55:02    文字:【】【】【
当今,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流通能力。使现代流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使流通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朝阳产业,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存在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而且需要合理有效的流通产业政策。正确把握当代流通发展的趋势及其理论内涵,重新认识我国经济运行方式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提上重要日程,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那么,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和内涵是什么呢? 

  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特征——国际化 
  所谓现代流通,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变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以及其他无形的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过程。战后的几十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流通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流通中占居了主导地位,用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的流通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大流通的轨道,战前靠强权和武力所难以实现的目标,战后在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下得以实现。全世界贸易出口额1950年为607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30900亿美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到1990年达到71.4%,2001年世界进口总额64388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5个国家占41.7%;出口额61624亿美元,上述5国占37.3%。我国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 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达5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超过了50%。近二三十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2年就达到135410亿美元,增长了3.35倍,为它国而进行的生产,也就是说跨国流通的规模已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 
  在货物贸易国际化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扩大。目前世界贸易总额中,无形商品——服务的交易额已达到25%左右,而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物贸易。伴随贸易的国际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流通的国际化步伐也大大加快,通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再资本化和证券化,使对企业产权的交易具有了进入世界流通范畴的可能。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的利用,又形成了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国际化大流通。特别是无形市场的国际化的发展,使流通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技术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共同构成了流通国际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出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总起来看,为别国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流通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代流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化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是需求和消费。要求社会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活需求,只能是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发。因为“个性愈是发达,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愈是统一,它的能力和倾向就愈是趋向同质性,即统一个性的同质结构。”这种同质性使市场需求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几乎一切纳入流通范畴的东西,都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作为有生命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历程,实际上是需求不断满足,消费不断进行的往复,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只靠自身的力量满足需求和消费,这样就使流通具有了社会化的内涵。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造成了人们对更多的无形商品的需求,无形商品因而进入了流通,服务的社会化应运而生。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使进入流通的劳动力内涵发生了巨变,在流通中,具有较高交换价值的不是人体而是人脑。传统流通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主要研究劳动力体力的贡献,而在社会化大流通中,则必须研究劳动力脑力的贡献,一种完全的“通货”——知识产品进入了流通,凝聚着对劳动力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劳动者终身教育变得更加社会化。当社会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生产变得更为社会化,世界上很多产品已经无法在同一地点、同一工厂完成。社会化大生产本身成为社会化大流通的过程。产权的社会化,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进入流通,企业成了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谁拥有企业的股权,谁就拥有企业的产权。在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中,资本的社会化、货币的社会化通过证券的社会化形成了庞大的市场,从而使更多的金融资产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进入流通速度的加快,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特点,某一发明、某一创造、某一革新要获得交换价值,就必须进入流通转化为生产力。 
  从能衡量流通发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的、目前数据较为完整的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看,8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2.4、3.2。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5、2.1、3.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领先,快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6、2.0、2.8,第三产业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率0.8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2.1、6.9、4.9,第三产业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在1965年-1993年间,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52%上升到62%,平均每年上升0.357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到1993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超过60%,低收入国家达到38%。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89%。这标志着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越来越变得更加社会化。 

  现代流通发展的运动特征——信息化 
  信息是进入现代流通的无形商品,但它一旦进入流通,就成为流通运动的先导,使流通成为由信息化带动的全过程加速度运动。信息进入流通,更具有社会产品被共用、共享的特征,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就越大。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与信息打交道,语言的产生是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是信息的第二次革命,人们可借助文字跨越历史的空间传递交换信息;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在存贮信息和交流信息方面产生的飞跃;第四次信息革命是以电报、电话、广播以及其它突破性的信息传递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人类迈入了以电子手段远距离、快速度传递信息的时代;第五次信息革命是电子计算器的产生及飞速发展,使人类在处理信息的活动中,第一次获得了脑外装置。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是在人类进入第五次信息革命中迅速形成的,不仅原来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分流出商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且所有进入现代流通的流通物在流通中均以信息为先导,以至人们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时效和稀缺程度,成了能否顺利组织流通的关键。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运动过程,如果信息的运动过程十分缓慢,就不可能出现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流通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信息联网全天候开展业务已成了资本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前提条件。信息不能先行,流通就不能畅达,信息化引领流通全过程越来越成为现代流通的运动特征。 
  扩张信息的流通规模,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创新信息的流通方式,发挥信息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是现代流通运动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历程中,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流通产生革命性作用,信息技术推动了流通创新,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商品流通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迅速扩展,使用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以信息技术依托形成的商品流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商品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率迅速膨胀,使现代流通成为引领经济运行的引擎。 

  现代流通发展的总廓特征——混沌化 
  当流通处于初始阶段时,商品交换一般是以物易物,这是一种处于平衡状态的非系统化态状。工业化阶段,流通囊括了所有有形的、刚性的要素禀赋。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特别是科学技术尚未得到高速发展,流通处于准平衡的系统化状态,一方面,流通自成独立的体系、运动过程和运动的空间,与生产过程相对分离;另一方面,流通又与生产过程共同组成社会再生产的系统。但到了当代,流通成了一个活跃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高级的动态运动过程。当外部或内部、政治或经济的突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时,会冲破这个系统,或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系统,一些随机因素会引致流通状态的突变。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西方股市暴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脑程控交易、电脑管理指数、期票套率等新技术破坏了人们决策的自主性、多向性和随机性,使股票市场瞬息万变,远离平衡状态但高度敏感,在交易中具有高度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这就使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用混沌学来研究流通中出现的突发事变,研究非线性、非均衡经济理论,有经济学家预言,30年代的大萧条摧跨了古典经济学,为凯恩斯革命扫清了道路;80年代的“黑色星期一”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开始了非线性经济学的研究;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则是“蝴蝶效应”或“刀刃效应”的一次演练。这与其说是经济学研究的扬弃,倒不如说是社会化大流通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的表现,这对经济学研究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都提出了紧迫的课题。混沌成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总廓特征,一切进入流通的流通物都处在变动中,处在流动中,处于均衡状态或准均衡状态的封闭或准封闭系统不复存在,而远离平衡的、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的社会化大流通系统,不断地以更新的、更复杂、更高级的结构替代旧有的简单的、较低级形态的结构,一个平衡点得以实现,下一个不平衡过程即将开始,流通在平衡与不平衡中得以发展。社会化大流通使整个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使世界成为一个交融通汇的整体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两维到多维、从低级到高级、从清晰到混沌,实际上是社会化大流通发展的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将继续下去。 

  现代流通发展的结构特征——流通主体物流化 
近些年来,物流产业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其发展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产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商品成本构成的分析,把降低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的消耗,即原材料成本的降低,称为“第一利润源”;把降低活劳动消耗,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把降低物流费用称为“第三利润源”。从流通时间看,在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不到10%,而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从流通费用看,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4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商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成本后,物流——物体在物理意义上的流动所花的费用就成了流通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第三利润源”却是世界公认的尚未开垦的“黑色大陆”。通过合理设计流程、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手段降低成本,就成了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切入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为9500亿美元,几乎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总值的10%左右,并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日本物流产业总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4%。在中国香港地区,物流产业总规模24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7%。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流通费用,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整合物流资源,不断提高国家的流通竞争力就成了发展现代流通的主体,成了大家的共同选择。 
浏览 (643)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carmen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