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57载,在佛图即将离开老城的时候,我们重新走过佛图曾经的馆址,重新找到那些和它一起成长经历的见证者,一起还原这段佛图文化旅程。
诞生 文化馆里的阅览室 转入精武会馆
七旬“老书虫”:每逢周末就来这里看公仔书,觉得怎么也看不完
一座城市的图书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佛山的文化灵魂,要追溯到1957年9月,佛图的诞生。佛山“非遗”研究专家、原佛山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余婉韶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市委书记提出,佛山要建立‘三城’(即轻工业之城、整洁美丽之城、文化艺术之城),图书馆就是文化艺术之城的重要投入。”
“我1952年调到佛山市人民文化馆的时候,还没成立图书馆,文化馆里的一个图书阅览室,就是佛山市图书馆的前身。”这位年届80依然精神矍铄的老者,思路清晰地介绍着这段历史。她说,“阅览室”这个名字,还是学苏联这么叫的,而早在那时开始,阅览室就对外发借书证,供市民借书阅读,“只是当时书少得可怜,只有不到2万册。”
此后,人民文化馆和阅览室从中山公园民众教育馆旧址搬到了精武会馆。1957年9月,市委下发文件,佛山图书馆正式成立,这里便成了第一个馆址。
在绿荫环绕的公园内,精武会馆这座仿清朝风格的古老建筑,显得安静、庄严。推开油漆斑驳的门,方正明亮的宽敞空间,就是图书阅览室的所在。“还是学生的时候,每逢周末就会来这里看公仔书,那时候觉得这里的书太多了,怎么都看不完”,年届70的佛山人梁锦自称“老书虫”,在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没有钱买书,就躲在这个阅览室里,把感兴趣的书都啃一遍,爱不释手的才努力攒钱买回家。书籍丰富了梁伯儿时的世界,而这里盛满了他的青春岁月。
变迁15年辗转 每次搬迁都是一次成长
60后:“文革”时期被撤销,仍为迷茫青年提供精神食粮
余婉韶目睹着佛图的诞生,而佛图的老馆长梁文炽则见证了它的数次搬迁。
1958年,佛图第一次搬迁,新址就在升平路现在邮电局招待所的位置,当时年仅10岁的梁文炽成了这里的常客,“那时我还在五小读书,每天放学就是到图书馆。阅览室是一间宽阔的大厅,长桌上放着书架,排放着杂志画报,公仔书都装订在木板上,旁边还有一些报纸。”对于当年佛图的陈设,梁文炽记忆犹新。
4年以后,佛图再次搬迁,从升平路搬到永安路100号(现佛山大酒店)的位置。当年在佛山一中读初中的梁文炽也把放学后的活动场所挪到了这里。“这个阅览室感觉更舒服了”。“文革”时期,佛图一度被撤销,合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但阅览室里的图书,依然为迷茫中的青年带去精神食粮。梁文炽说,因为有同学在里面参加义务活动,自己才跟着有机会借书。
在永安路安家10年,1972年7月,佛图搬到了筷子路市华侨联合会堂。这座两层高的红砖楼房,让“图书馆”真正有了“馆”的样子,它的牌子就挂在骑楼下的外墙。每到假日或放学的时间,庭院里总会密密麻麻的挤满了看书人的自行车,楼上阅览室,传来“沙沙”的翻书声,宁静而美好。
那时候的佛图,就像没有根的浮萍,在禅城的老区里到处“漂泊”。然而,每一次的搬迁,都是一次真实意义上的扩馆,规模渐大,从阅览室到图书馆,佛图渐渐与佛山人捆在了一起,彼此熟悉。
5次搬迁
●1957年9月图书馆成立,馆址在中山公园原精武会堂。
●1958年佛山图书馆迁址至升平路。
●1962年又迁至永安路100号,“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图书馆被撤销,合并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1972年7月佛山图书馆暂借筷子路市华侨联合会堂作馆址,恢复开放。
●1978年下半年佛山市政府决定拨款兴建新图书馆,馆址选在祖庙路祖庙右侧。
●2014年9月陆续搬迁到佛山新城。
辉煌当年扎根祖庙路 省委书记道贺
佛山80后:当年能在这里借书,是件值得在同学间炫耀的事
“以前的图书馆,没有固定的地方,更像一个流动阅览室。直到搬迁至祖庙路,有了固定大楼,我才觉得它落地生根了”,知名网友@佛山禅师对佛图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和他有着同样看法的,还有梁文炽。1981年,刚到佛图工作的梁文炽正好赶上了5月4日位于现在祖庙路19号的新馆舍开放。佛图新馆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四层楼房,总投资50万元,面积达15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就达到600平方米。
“当时,全省地区级的图书馆只有两个,落户在祖庙路的佛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佛图的开放,被视作全省的文化大事,当时的省委书记也到了现场祝贺。”梁文炽说起这段过往,忍不住流露出骄傲神情。
上世纪90年代,祖庙路一带已经逐渐聚集成繁华的闹市商圈,作为佛山文化重要载体的佛图也在谋划新一轮的突破。1993年1月8日,一座极具典型现代风格的建筑在祖庙旁拔地而起,六层四角攒尖顶式的主楼、左右两层单檐歇山顶式的配楼、灰白色的墙面,显得庄重、儒雅。这座佛山人极为熟悉的建筑,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是建国以来,佛山市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当时在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中,仅次于省中山图书馆而居于第二位,是全国市(地)级公共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馆舍。
“那时候,到图书馆借书是一件值得在同学间炫耀的事”,1987年出生的刘文英是当时第一批享受到佛图新馆设施的新生代,佛图现址开放时,她才上小学一年级,每逢周日,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里总会找到她的身影。“很多丛书、图画册都很贵,小时候没什么钱买书,所以很多同学都来图书馆。”刘文英说,当时阅览室里最抢手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她在登记本上登记了3个星期才轮上。
直到升读初中,刘文英才能在二楼的阅览室借阅图书,跟少儿阅览室不同,这里的图书数量很庞大,种类也丰富,“当时的感觉就是掉进书海了。在这个阅览室里,我把整套金庸武侠小说都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