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业内认为未来发展焦点在于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
被称为便利店发展“样板”之城的东莞,在全国便利店产业版图中究竟排名第几?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给出了答案。指数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6个大中型城市便利店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比例和政策支持力度四大指标综合评定,最终得出了这些城市的得分和排名。其中,东莞得分为86分,仅次于深圳的87分位居次席,太原名列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便利店饱和度一项指标上,东莞以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位居全国第一。对此,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在目前高度竞争的行业内,大品牌已显现出明显的优势,而未来东莞便利店竞争的焦点则在于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 本报记者 刘耕/文
近半便利店24小时营业
众所周知,东莞便利店产业之发达、布局之密集均为全国罕见,美宜佳、天福、上好等品牌早已成为国内便利店业内竞相效仿的对象。而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便利店委员会年会上,“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对东莞便利店产业在业内所处的地位进行了量化。
该指数通过对26个大中型城市便利店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比例和政策支持力度四大指标综合评定,最终得出了这些城市的得分和排名。在这26个样本城市中,按城市人口来看,2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两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5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9个;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10个。
记者看到,东莞在总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在增长率方面为17%,位居第12名,第一名为增长率100%的徐州;24小时比例占到47%,名列第16,第一名为24小时占比90%的厦门;而政策支持力度为“一般”,排在第18位,第一名是南宁。
从总体来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占所有便利店的51%。统计报道指出,24小时便利店的地区分布南方明显高于北方,沿海明显高于内陆城市,这基本符合气候和消费习惯;增速方面,26个城市2013年店铺平均增速为19.5%,普遍高于百货、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但上海便利店呈负增长,是26个城市中唯一负增长的城市。
东莞便利店饱和度冠绝全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在便利店饱和度一项指标上,以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冠绝全国,直观地反映了东莞便利店业激烈的竞争态势。排名第二的上海为2975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深圳排在第三位。
实际上,东莞便利店密集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调查显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人均拥有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2012年,每28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台湾地区每2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而东莞也已经步入这一行列。
不过,从整体的统计结果看,国内便利店的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除了东莞、上海能达到平均约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大部分城市在5000人以上的水平,有的城市每2万人甚至3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以北京为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每20700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导致了外界对北京“气象非凡,诸多不便”的看法。
不过,便利店密集程度的提高,往往也伴随着业内竞争的不断加剧。调查显示,26个城市共有便利店品牌176个,东莞、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的便利店品牌均超过了10个,“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对较小”。
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平也告诉记者,她在外地考察时也注意到,虽然一些城市的便利店同样拥有较为强大的服务能力,但其总体布局远不如东莞密集。
高度饱和下的东莞便利店业:
大品牌“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作为全国便利店饱和度最高的城市,东莞每2667人就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品牌超过10个,业内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样的局面下,东莞便利店生产状况如何?
天福便利店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东莞便利店业内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但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而且运营、管理及服务等能力更强的大品牌的优势也正在逐渐显现。第一是大品牌拥有更优秀的后台支撑,能够为大量门店的开拓提供更好的系统支持;第二是外来的、中低层的消费人群逐渐减少,导致一些杂牌便利店的经营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工业人口的减少,是导致业内竞争凸显的一大因素。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茵告诉记者,“前些年随便开间店,东西摆在那里就有人来买。”但是,如今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客流量的减少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大品牌在避免客流量减少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广东上好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星轲也是“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发起人,他告诉记者,目前东莞便利店业内高饱和度的竞争,改变了行业此前野蛮生长的状况,倒逼更多便利店品牌提升服务、管理能力,这种竞争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