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扩大活禽限售区域召开新闻会议进行解读。疾控专家介绍,扩大之后限售区域连成一片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数据显示,实施家禽生鲜上市的地区市场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低于非限制区20%;而且近三年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来自活禽交易非限制区。
扩大限售区域“连成一片”
从8月1日开始,广州市进一步扩大了活禽交易限制区,扩大的活禽限售区域包括:海珠区原限制区外所有区域;荔湾区桥中街;天河区沙东街、兴华街、五山街、棠下街、天园街、员村街;白云区三元里街、云城街、新市街、棠景街、同德街、松洲街。广州是从2014年5月起,在部分区域进行家禽生鲜上市试点,实行活禽限售措施;2015年4月起,在原区域基础上扩大了限售范围,正式推行家禽生鲜上市。
对于扩大限售区域的原因,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铁钢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携带病毒的禽类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来源,暴露于活禽交易市场是人感染禽流感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是预防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发生的有效方法,“家禽生鲜上市有效减少城市禽流感病毒污染,降低了人群暴露和感染风险。”
而此次扩大的街道,是“将限售区域连成一片”。以往市民可能过个马路,这边是限售区,对面就是非限售区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限售区病毒阳性率低于非限制区20%
李铁钢表示,广州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实施家禽生鲜上市的地区市场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显著低于非限制区,“能低20%”。而且近三年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来自活禽交易非限制区,都有活禽接触史或活禽环境暴露史。
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已经实行生鲜禽类代替活禽上市。我国香港、台湾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实行全市范围的活禽限售,限售后均有效降低了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发生。
专家表示,扩大活禽交易限制区,有助于做好广州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健康。
专家:生鲜鸡营养和口感更好
广州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检测部主任刘于飞则从生鲜鸡的营养和口感角度做了解答。
他表示生鲜鸡的营养和口感,其实都是比现宰鸡好的。“生鲜鸡是指对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屠宰后的鸡胴体进行冰水冷鲜、风冷,使鸡胴体温度在1小时内降为0-4℃,然后进行保鲜处理和包装,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范围内的鲜鸡肉。”他解释,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动物被宰杀后,其营养素含量的变化与保存的温度和微生物污染状况有关。温度越高,营养素的降解破坏越大。室温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也会分解和破坏食物的营养素。温度在0-4℃或更低温度时,营养素比较稳定,微生物生长繁殖慢,因此,保存营养好。
口感方面,宰杀动物后,其肌肉组织转化成适宜食用的肉要经历一定的变化,包括肉的僵直、解僵和成熟等。活鸡宰杀后的2.5-4.5小时,鸡肉因乳酸的释放会出现僵直,这时候烹饪鸡,肉纤维会粗糙硬固,肉汁不透明,口感不好。整个鸡肉僵硬的过程会持续6-12小时,然后鸡肉才会进入最适合烹饪的肉质纯熟期。鸡肉僵直期后的1-2天,肉质的保水性反而会增加,肉感最为鲜美﹔如果宰杀后的鸡,能一直在0-4℃的环境下冷藏,还能适当延长鸡肉的这种最佳状态。冷鲜鸡从宰杀到上市,本地货源至少需要12个小时,外地货源大概需要24小时。此时买到的生鲜鸡,鸡的肉质刚好进入了最适合食用、烹饪的阶段。
他表示,出于预防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考虑,以生鲜家禽取代活禽是大势所趋。生鲜鸡安全卫生、汁液流失少,质地柔软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可取代活禽。